加大高績效詞的投放的策略
其實“加大高績效詞的投放”是SEM中常用的優化策略,并且不少SEMer都從中受益頗豐。然而SEM競價投放并非用套路就能解決,各行如隔山,特別處于不同行業,得結合實際市場情況來制定優化策略,再從投放數據中抓取細枝末節,再進行調整。套路,提供的是一種思維方式;而我們,要做用思考創造價值的人。
說起競品詞,大家肯定又愛又恨。說愛,當然是如果項目進入市場初期,做競品詞肯定能帶來轉化,好過一天天揭不開鍋的日子。說恨,如果自己是市場上品牌較響的,總會有那么投機倒把的做自家的品牌,想從自己這邊挖墻腳。那么競品詞到底應該怎么投放?競品詞投放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?這里我從昨天遇到的一件事情說起。
昨天,跟我一起合租的室友說起了這樣一個情況:
他們公司網銷部新來了一個同事,之前做醫療的(完全沒有歧視醫療行業,我本身也是做醫療出生),在看了百度賬戶及近2個月轉化詞后,做出了這樣的一個決定:把所有的費用類詞以及競品詞提高出價,收縮匹配,搶占更優排名,以獲得更多精準流量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,是因為從他的分析得出,當前70%的轉化都是這兩類詞帶來的,所以應該提升這兩類詞的消費和點擊,以期帶來更多的轉化。
大家可以想一下,這個思路對不對?乍一聽,好像沒問題。按照績效詞的標準,這兩類詞肯定是績效詞啊,提升消費提升點擊肯定沒問題。但其實,里面忽略了一個市場因素。下面我就針對此項目做一下剖析,也是我昨天跟室友說的思路。
以下是本項目的基本概況。
1、我們來看上述操作是否有問題?
答案是有。問題在哪里?難道不應該增加兩類績效詞的投入么?應該。但不應該是通過提升排名來解決。
做競價的都知道漏斗模型,該模型是典型的寬進窄出。打個比方,我獲取到10000次展現,可能獲取的點擊只有200次,這200次還要轉化成進線量,最后轉化成對話量,而后是名單量/成交量。按照漏斗模型原理,如果想要提升轉化,應該是增加前端的量。
上面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增加了點擊量,但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,在同等費用投入下,均價越高,點擊越少。上述操作通過收縮匹配,已經減少到很大一部分展現量,除非詞根非常大,才會把影響降到最低。此外,收縮匹配提升排名后,擠壓了其他類型關鍵詞的展現及點擊,在整個轉化過程中,關鍵詞之間存在我們常說的二次轉化以及頁面上下游貢獻的問題。
此外,家裝行業非沖動性消費,家裝這樣一個項目,屬于高價低頻,所以其實排名對最后是否產生咨詢轉化影響不大。所以通過提升排名來增加點擊這樣的一個操作模式,不適用于家裝行業。
2、是否應該增加競品詞投放?
答案是否。為什么我的回答是否?我的室友不是告訴我,說很大一部分轉化是從競品詞來的么?下面我來說一下原因:
舉個例子:現在市場上在售的軟飲有可口可樂、百事。現在我生產了一個新的軟飲,叫百樂。大家覺得我能通過投放百事和可口可樂的競品詞達到轉化效果么?答案是否。為什么?因為我的目標受眾對于百樂這樣一個東西,根本不知道是什么,也不知道好不好喝。目標受眾憑什么放棄熟知的品牌來選擇我的百樂?
做品牌最難的是什么?就是占領用戶心智。在用戶認知中,百事和可口可樂是軟飲,世界知名,而百樂名不見經傳。這個時候用戶只會按照經驗或者跟隨主流價值觀進行選擇。當然也肯定間或會有一些人想嘗鮮,選擇了百樂,而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競品詞產生了轉化。
其實我室友說的問題,可以直接套用在上面的這個例子上面。實創家居對于南京人來說,屬于一個外來戶,品牌曝光不足,那用戶為什么要放棄知名的大牌子選擇實創呢?
此外,用戶在選擇一個高價定頻的服務的時候,往往遵循下面這個原則:
a.價格相同時,選擇服務項目更多的品牌(前提是服務質量相同)
b.服務項目及質量相同時,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品牌
c.價格、服務項目及質量均相近時,選擇品牌美譽度/知名度較高的品牌。
結合著上面的原則,我們來看一下實創犯了什么錯誤。首先,實創的價格并不比其他同行低;其次,實創的服務項目及質量并不比同行占優;最后,實創在當地的品牌美譽度及知名度較差,并未占領用戶心智。
- 上一篇:如何讓你的文章獲得更多的推薦量
- 下一篇:百度推廣不加V,成本就要上漲




